微信掃一掃
最近孩子迷上了看電視,每天都深陷在動畫片里不能自拔。
于是爸爸告訴他,你要先練字,兩頁字可以換一個小時電視看。
剛開始,孩子寫得端端正正,寫完主動送去讓爸爸檢查。
但沒過幾天,他明顯開始敷衍了,寫得歪歪扭扭不說,還偷工減料,把字寫得大大的,一頁紙沒寫幾個字就滿了。
爸爸本以為用看電視做激勵,能督促孩子把字練好。
沒想到事與愿違,孩子反而對練字更加抵觸了。
生活中,經常聽到父母這樣說:
“只要你把飯吃完,我就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。”
“你把碗洗了,我就給你十塊錢。”
“考到前三名,我就給你買新款的溜冰鞋。”
……
為了激勵孩子進步,父母們不惜以各種好處誘惑,希望孩子有前進的動力。
但結果,卻往往不盡人意。
其實,這樣的另辟蹊徑,名為激勵,實為交易。
“交易式教育”,或許一時成效斐然,但潛藏的傷害,卻是長久而深遠的。
在一期《奇葩說》中,蔡康永曾舉過一個例子:
小孩子不喜歡吃蔬菜,所以用紅包獎勵讓他吃菜。 但這樣孩子永遠也不會愛上吃菜,因為一旦停止發紅包,他就停止吃菜了。
外部激勵,短期內也許有用,但無法讓孩子產生真正的熱愛和內在的動力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“德西效應”。
這源于著名心理學家德西做過的一個實驗:
他把被試者分為兩組,讓他們解答一些趣味試題。
第一階段,沒有任何獎勵,兩組人完全憑借興趣答題。
第二階段,給第一組成員獎勵,只要答對一題,就能得到一美元;但第二組依然沒有獎勵;
第三階段,他宣布到了休息時間。
這時第一組成員立即停下了答題工作,而第二組中,依然有很多人在嘗試著解題。
很多時候,外部的獎勵反而會消減做事的動力,讓人失去原有的興趣,只被動地追逐獎勵。
重慶的周女士曾向記者求助,兒子事事都向錢看,讓她很憂慮。
原來,為了改變孩子的懶散,周女士曾和他約定:在家里完成一些任務,就給一定的獎勵,打掃給1元,洗碗給2元。
孩子變得很積極,但很快,她感覺到了不對勁。
有一天,她在家做飯,讓孩子順路取個快遞。
“可以,一個收費5角!”
孩子理直氣壯:“取快遞也是幫你們工作啊,當然要給我獎勵了!”
“交易式教育”,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,形成固定的心理模式。
那就是自己無論做什么,都要有即時的回報。而且所有的事情,都是為了父母而做,與自己無關。
這種心理模式,導致了一旦沒有切實可圖的益處,便會失去積極性和主動性。
久而久之,孩子會形成自私、冷漠的性格,甚至失去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能力。
在《家為何會傷人》一書中,有這樣一個故事:
因為父母在外地工作,小蕓從小被寄養在舅舅家里,但她學習很用功,成績一直很優秀。
五年級時,她意外受傷,5根手指都失去了知覺。
接受長時間的治療后,她慢慢恢復了,但成績卻一落千丈。
從此,她行為大變,沉迷網絡、違反校規、甚至產生自殘行為,變成了一個徹底的問題少女。
原來,小蕓由于一直沒在父母身邊,父母打電話給她,關心的多是學習的問題;對她的各種獎勵,也常是因為她取得了好成績。
所以,她潛意識里認為,父母對她的愛是有條件的,那就是自己必須成績優秀。
只有自己取得了好成績,父母才會愛她,而當她成績落后,就會失去父母的愛。
正是在這種恐懼的支配下,她才會自暴自棄。
用交易代替教育,往往會讓孩子覺得,父母對我的所有的好,都是有理由的。
父母愛我,是因為“我做了什么”,而不是因為“我是誰”。
心理學家埃里希·弗洛姆曾說過:
鮮有家長具備勇氣和獨立性,做到更關心孩子的幸福,而非孩子的成功。
父母給予孩子的愛,應該只是一個禮物,是孩子不需要非常努力,便理應得到的禮物。
用交易綁架他的行為,限制他的情感,只會嚴重傷害孩子的安全感。
真正的教育,從不為愛設限。
只有擁有無條件的愛,孩子才能自信地探索世界、發展自我。
很多父母并非不知道交易式教育的危害,但經常架不住孩子的撒潑耍橫,于是,為了息事寧人,總是妥協。
孩子要邊看電視邊吃飯,媽媽說不行,孩子說不給看就不吃。
幾個回合下來,媽媽惦記著孩子餓了,飯菜涼了,打掃衛生的時間到了等等,總是敗下陣來。
久而久之,父母越來越容易妥協,而孩子也越來越得寸進尺。
心理學上有一種遞增效應,如果最初我們對孩子妥協,那么孩子便會越發有恃無恐。
而這種效應會隨著時間的流逝,不斷增強。
直到孩子完全不在意我們的意見,甚至用情緒作為手段,攻擊我們,逼迫我們。
社會與法頻道曾播出過一期節目,10歲男孩小偉,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,上演了十幾次“跳樓秀”。
有時是因為父母沒有滿足他的要求,有時是因為做錯事被父母批評,有時甚至只是因為和伙伴之間產生了小摩擦。
而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為背后,其實是源于父親對他的一次次縱容和妥協。
最開始,他不愿意去上學,爸爸就給他幾元零花錢。
屢試不爽后,他直接告訴爸爸:“你不給我錢,我就不上學。”
爸爸沒有制止他,反而一次次和他“交易”。
后來,母親批評他時,他學會以自己的安全為籌碼,換來母親好言好語的哄勸和退讓。
最后,他形成了慣性思維,將跳樓當做武器,用于回擊一切讓他感到不如意的人和事。
從最初的“小交易”,發展到后來的“視生命為兒戲”,他逐漸偏離了正常的成長路徑,成為人人避之不及的“怪孩子”。
這正是“交易式教育”最可怕的地方。
它讓孩子初嘗甜頭后,禁不住誘惑一再嘗試,直至越陷越深,不可收拾。
教育心理學上說,2-7歲的小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。
而父母最應該做的,不是以“好處”為誘餌,促使孩子為了短期利益,完成某些行為。
而是應該正確地引導,讓孩子逐漸形成規則意識,知道什么該做、什么不該做。
進而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,對外部世界有正常而理性的認知。
美國總統托馬斯·杰弗遜曾制定了日常生活的7條家規,比如:自己能做的事,決不能麻煩別人;不要貪食;不要花費還不曾到手的錢等等。
孩子們在實踐中,明確了自己要遵守的規則,進而形成習慣,逐漸內化為固定的行為模式。
美國的幼兒園也非常注重給孩子們樹立規則,老師們會花很多時間,專門給孩學生講解、示范行為規則。
大到不許打人、不許毀壞,小到洗手的方法、玩具的擺放等,都有一定的規則。
孩子們在執行的過程中,逐漸懂得了規則的合理性。
也體會到違反規則的后果,自然而然對規則生出敬畏之心,從而懂得了行為的邊界。
美國著名育兒專家斯波克博士曾說過:
如果你期待孩子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,紀律,可以讓你的期待成為一種可能。
紀律,即穩定的規則意識。
只有孩子們學會規則,敬畏規則,遵守規則,才能成長為一個負責任、有底線的人!
與所有父母共勉!
廣州信息港是免費發布廣州招聘、求職、交友、二手、房產、廣州夜場招聘、廣州夜總會招聘、廣州ktv招聘、廣州夜總會預訂、廣州酒吧預訂、廣州ktv預訂等商業服務分類信息免費發布平臺。m.ircwlmx.cn
Copyright @ 2003-2023 廣州信息港-yczixun.com All Right Reserved